Media focus —
    媒体聚焦
    习语品读|要采取“长牙齿”的硬措施保护耕地
    发布时间 :2023-06-25

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 ,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 ,风格鲜明 、思想深邃 、内涵深刻 ,用历史映照现实 、远观未来 ,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。这些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充满魅力的语言 ,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 ,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 。

      春种一粒粟 ,秋收万颗子 。

     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 、大国小农的国家 ,粮食安全一直被视为“国之大者”。地为粮之本 ,想要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,保护好耕地是核心要义 。

      每年6月25日是全国“土地日” 。自2019年以来 ,“节约集约用地  严守耕地红线”已连续五年成为全国“土地日”的宣传主题 ,旨在号召全社会树立节约用地 、保护耕地的意识 ,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。而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之所系的头等大事 。

      2020年12月28日 ,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 ,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,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 。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 ,采取“长牙齿”的硬措施,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。

      2022年3月6日 ,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 、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 ,再次强调要采取“长牙齿”的硬措施,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 ,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“军令状” ,严格考核 、终身追责 ,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。

     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 ,总书记连续两次用“长牙齿”来巧喻能“咬人”的严格措施 ,要求保护耕地的措施要够“刚” 、够“硬核” ,能够真正“咬得疼”违规者 ,体现出他“但存方寸地 ,留与子孙耕”的坚定决心和战略定力 。

      这份对耕地保护真抓实干的良苦用心 ,可以一直追溯到习近平年轻的时候 。

      习近平当知青的梁家河村是典型的陕北黄土高原地貌 ,沟壑纵横 、常年干旱 ,需要靠天吃饭 。1974年1月 ,20岁的习近平成为了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 。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 ,就是带领社员们淤地造田 ,拦河打坝 ,增加农田面积 。

      在和村民在聊天时 ,他若有所思 :“黑子 ,你说咱梁家河为啥穷 ?为啥吃不饱饭 ?就是因为土地太少了 。这里打上坝 ,增加这么大面积的水浇地 ,以后梁家河的子子孙孙都会受益 。咱说啥也得干成这个事 !”

      言出必行 。在他的带动下 ,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 。他带领大家打出的坝顶的土地 ,成为梁家河村最好 、最平整 ,也是最便于灌溉的土地 ,至今仍是梁家河最肥沃的一方良田 。

      在河北正定 ,习近平作出了“要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,必须向荒滩进军”的决策部署 ,一直沉睡的荒滩种上了果树 、花生 、小杂粮 ,正定的人均收入实现了翻一番 。

      在福建 ,习近平曾先后5次到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长汀调研指导 ,发出了彻底消灭荒山的动员令 ,让“山光 、水浊 、田瘦 、人穷”的旧貌换了新颜 。

      在浙江 ,习近平在《浙江日报》“之江新语”专栏撰文指出 ,土地要素制约是一个硬制约 ,在土地问题上要“长期从紧过日子” 。

  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 ,回望习近平总书记的国内考察足迹 ,他几乎走遍了主要农区 ,多次深入田间地头看收成 ,反复强调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。截至2022年底 ,全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,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。

      五谷者 ,万民之命 ,国之重宝 。牢牢守住保障国家


    0